籃城書房 REST Book and Bed
距離本館約4.0公里,行車約9分鐘
位於南投埔里鎮籃城地區的「籃城書房」,前身是一間1978年設立的鐵工廠,當時不僅是生產空間,也提供員工住宿,因此建築採用較為堅固的磚造結構。也因為這樣的設計,讓它在1999年921大地震中安然無恙。
1998年,一位任教於仁愛高農的老師買下這棟建築,改建為學生宿舍,長期提供13位學生住宿使用。一直到2013年,這棟建物由暨南大學羅麗蓓老師接手,進一步轉型為現在的籃城書房。
羅麗蓓老師將原有空間重新規劃,拆除部分隔間,導入德國綠建築概念,設置雨水回收系統與太陽能光電板,並以 LED 燈照明,大幅降低能源消耗,也使室內通風良好,幾乎不需使用冷氣。她希望透過這間書房,打造一處可推廣閱讀與文化交流的場域,讓書房成為社區中鬧中取靜的存在。
書房雖非營利事業,但承載著人文價值。除了提供友善的閱讀空間,也定期舉辦講座與社區活動,逐漸成為埔里在地重要的文化據點。這座由老鐵工廠轉型而來的籃城書房,不僅記錄著地震後的重生,也見證著一位教育者用心經營社區文化的深厚精神。

資料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、小典藏ARTCOKIDS報導、台灣流浪地圖
1998年,一位任教於仁愛高農的老師買下這棟建築,改建為學生宿舍,長期提供13位學生住宿使用。一直到2013年,這棟建物由暨南大學羅麗蓓老師接手,進一步轉型為現在的籃城書房。
羅麗蓓老師將原有空間重新規劃,拆除部分隔間,導入德國綠建築概念,設置雨水回收系統與太陽能光電板,並以 LED 燈照明,大幅降低能源消耗,也使室內通風良好,幾乎不需使用冷氣。她希望透過這間書房,打造一處可推廣閱讀與文化交流的場域,讓書房成為社區中鬧中取靜的存在。
書房雖非營利事業,但承載著人文價值。除了提供友善的閱讀空間,也定期舉辦講座與社區活動,逐漸成為埔里在地重要的文化據點。這座由老鐵工廠轉型而來的籃城書房,不僅記錄著地震後的重生,也見證著一位教育者用心經營社區文化的深厚精神。

資料來源:國家文化記憶庫、小典藏ARTCOKIDS報導、台灣流浪地圖